姚河:山旮旯里种山蕗,脱贫致富有门路

点击:597 |

  “黄明高,305斤,760块钱”“储德红,467斤,1165块钱”“朱庆才,48斤,120块钱”……岳西县姚河乡马石康远山蕗合作社内,村民们带着自己种植的山蕗根正井然有序的排队等着称重算账,看着账本上的数字,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。

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山蕗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,山蕗已成为姚河乡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。

  机缘巧合,种植山蕗尝到甜头

  说起山蕗种植,就不得不提到马石村的朱远根,他也是康远山蕗合作社负责人。1992年,在一次从杭州回岳西的车上,朱远根结识了专门负责为公司购种的王容仙。“当时,他问我老家有没有种植山蕗?那时我并不知道山蕗就是野南瓜根。只是从他的描述中知道山上有这种植物,我就带他回姚河,爬遍了沈桥、马石、邱山等地的山头,结果发现了大量的野生山蕗。”

  原来,山蕗的茎杆可以食用,在外地很受消费者欢迎。然而山蕗对自然生长的条件要求高,山蕗根很容易生虫腐烂。王容仙的公司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。

  大别山区优越的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十分适宜山蕗生长,所培植的山蕗根,质量佳,不生虫,运到外地重新种植后,出产的山蕗杆茎产量高、效益好。于是,朱远根很快就与王容仙达成了合作,由朱远根负责收购提供山蕗根,王容仙负责运输到外地种植。“当时的价格是3毛钱一斤,我连续收了5年的野生根,也赚了些钱。”朱远根介绍说。看到山蕗的发展前景,朱远根开始尝试种植。刚开始只种植了5、6亩,亩产有3000多斤,一茬下来能够卖到近万元,这让朱远根尝到了甜头,也更加坚定了他发展山蕗产业的信心。

  规模发展,山蕗成为致富产业

  在朱远根的带动下,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种植山蕗。2017年,康远山蕗合作社正式成立,共有成员156户,其中贫困户44户,还带动600户农户参与种植。

  舒寒峰是马石村石桥组的贫困户,就是一名山蕗种植大户。今年,他家种植了10亩左右的山蕗,每斤收购价2元左右,产值可达6万元以上。“我们家种植山蕗,不生虫,不用施肥、不用打药,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。山蕗根的采挖也没有时间限制,什么时候行情好就什么时候挖。”舒寒峰说,除此之外,政府还给我们发放产业奖补资金,每亩补贴500元。山蕗现在已经成为我家主要收入来源。

  2019年,姚河乡山蕗种植面积达到2700亩,产值高达2000多万元,户均增收过万元。同时山蕗产业已辐射至岳西、舒城、霍山等县周边乡镇。康远山蕗合作社收购的山蕗根,全部运往安徽广德,浙江湖州、富阳等地种植,长出的山蕗茎加工后远销海外,成为绿色保健食品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

  一举多得,茭白禾有了新用处

  马石村山蕗种植基地内,村民们正忙着将茭白禾铺到地块上。随着大伙的忙活,旁边一堆茭白禾不到一会就铺完了。

  在这之前,茭白禾的处理是马石村茭白种植户的烦心事。茭白是马石村的传统产业,几乎家家都有种植。每年进入10月份,随着天气转凉,茭白下市,加之生态环保要求严格实行秸杆禁烧,如何处理茭白禾成为一大难题。马石组的朱诵云家种有五亩茭白。“田里的茭白禾肯定是不能烧的,费时费力的割了,搁哪放也是个问题。”朱诵云介绍说。现在好了,废弃的茭白禾有了新用处,可以将它铺到山蕗地里。而且还不用自己割,合作社安排人收割、运送和铺盖。既帮我解决了难题,更省了不少功夫。

  在基地里铺上茭白禾,利于保持土壤松软,还可有效避免长草,提升山蕗产量。这种方式实现了秸杆综合利用,既保护了生态环境,又帮助村民解决了难题,更利于山蕗产业的发展,可谓一举多得。这种做法得到了生态环保部门的充分肯定。目前,姚河2700亩的山蕗种植规模,每年可利用茭白禾500吨。

来源:
收藏 分享
一键拨打报料电话:0556-2222226 

Fatal error: require_once(): Failed opening required 'cs.php' (include_path='.:/www/server/php/54/lib/php') in /mnt/yuexirenxian/caches/caches_template/yuexirexian/wap/footer.php on line 124